發(fā)布時間:2013-09-16 09:00:32點擊數(shù):2061次
退休13年后,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3研究所汪業(yè)衡教授的名字出現(xiàn)在國際光學界的著名學術期刊上——日前出版的美國《應用光學》雜志刊登了一篇題為“極寬頻三包層光纖的靶向設計方法”的論文,審稿人對汪業(yè)衡這篇長達8頁論文給出的評價是:“文章通過數(shù)值研究突破了三包層光纖色散性能的關鍵結構參數(shù),這些結果對于先進光纖設計領域至關重要。”對于73歲的汪先生來說,這篇論文至少是其多年研究價值的一種證明。
我們現(xiàn)在所用的通信光纖的原理是高錕博士1966年首先發(fā)明提出的,但其帶寬已經遠不能適應現(xiàn)時之需。上世紀末,極寬頻帶的光子晶體光纖成為研究主流,然而這種光纖用于長途通信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,全球光纖領域的研究者都在試圖破解這些難關,這次汪業(yè)衡的論文為該光纖走向實用化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。
1986年,一位世界公認的光纖理論權威在一篇論文中寫道:“盡管多年來光纖理論界作出了巨大努力,但截面形狀對光波導傳輸性能的影響,迄今我們知之甚少”。次年,47歲的汪業(yè)衡選了這個課題,受研究所委派赴法國進修近兩年。1989年起,汪業(yè)衡提出了在不同坐標系下分析一般截面光波導模式的四種方法。其中在圓坐標系下提出的方法,比國際上沿用了20年的點匹配法可靠和準確,引起法國、英國、印度、澳大利亞等國學者的關注,其結果被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列為參考標準。
2000年,汪業(yè)衡退休。2001年全國人大開會,時任科技部長談到外國專利包圍的挑戰(zhàn)。第二天,他就到上海圖書館查專利文獻,不久便申請了自己的第一份發(fā)明專利。2003年,他寫成關于光纖色散穩(wěn)定性理論研究的論文,論文中提出的光纖實現(xiàn)思路得到著名光學專家王大珩院士的重視。一個月內王老三次長途電話向他了解情況,詢問得很仔細。接著他寫信給兩位院士,請他們推薦開展后續(xù)研究的協(xié)作單位。其中一位院士作了推薦,但最終不了了之。
2007年2月,修改后的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》刪去了退休科研人員不得申請基金的相關條文。受到鼓舞的汪業(yè)衡很快提出單模通信光纖革新的課題,通過23所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但申請未被受理,理由是:“因申請人已退休,無申請資格,不予受理。”最終由于沒有實施單位,又沒有任何資助,汪業(yè)衡被迫放棄了幾十份發(fā)明專利。
今年5月,他給《應用光學》雜志寄去長篇論文。一個月之內,7位評審人謝絕評審。在他表示計算結果可用現(xiàn)有商業(yè)軟件重復后,編輯部很重視,再次組織評審?,F(xiàn)在,不僅論文發(fā)表,編輯部還邀請汪業(yè)衡當評審人。
退休13年來,汪業(yè)衡以自己有限的退休工資和幾乎全部時間投入自己鐘愛的研究,平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,主要的興趣就是看書看報、做計算、查資料,家人一度對他甚有意見。汪業(yè)衡說,他最大的苦惱是退休之后,無法得到資助,無法找到協(xié)作單位,難以及時了解行業(yè)內的更多新動態(tài)。退休后,他也曾參加了幾次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會,并在會上作了交流;后來實在是因為囊中羞澀,最近幾年的學術會議他已拿不出路費和會議注冊費,只好作罷。
眼下,汪業(yè)衡最關心的是,我國能否在世界上率先做出甚寬帶單模三包層光纖產品。他非常想與國內同行一起討論和分享單模通信光纖發(fā)展的基本規(guī)律,為制成多種極寬頻帶三包層光纖產品盡自己所能。
微米是長度單位,符號 [micron],讀作[mi
光柵分為3D立體光柵,光柵尺,安全光柵,復制光柵,
冷加工與熱加工的區(qū)別是什么?冷加工通常指金屬的切削加工
光學冷加工工藝 第1道:銑磨,是去除鏡片表面凹
ps濾鏡怎么安裝?濾鏡主要是用來實現(xiàn)圖像的各種特殊效果
光密度(OD)[optical density]定義
濾光片主要特點是尺寸可做得相當大。薄膜濾光片,又分
減反射膜又稱增透膜、AR膜、AR片、減反射膜、AR
虹膜特征 眼睛的虹膜是由相當復
相信了解偏振鏡的朋友都知道其偏振鏡的作用,但是文字的說